新书速递: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

发布时间:2014-12-01浏览次数:1386

       2014年7月,张异宾教授的新作《回到海德尔格》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本书是作者在构境论语境中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学术重构。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次揭示了深埋在海德格尔内心本真居有的质朴性本有之思与作为现实学术场中概念化存在论透视之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构境。后者,是海德格尔一生公开努力去做的“克服形而上学”,而前者,则是被他精心隐匿起来的“绝弃存在”。并且,作者也首次区分了海德格尔文本学研究中的表演性文本、表现性文本、现身性文本和神秘文本,从而重构了从青年海德格尔内在初始性本有思想到面向学术大他者的外部学术话语构境,最终通达海德格尔隐匿起来的弃让存有的本有哲学思想。同时,作者也特别关注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关联的可能空间建构,以及本有之思与构境论的思想链接。

目录


导论 海德格尔的学术场境故事
第一节 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
第二节 海德格尔说海德格尔
第三节 探索海德格尔之路中的迷失和可能的光亮
第四节 一个外部定性描述的历史线索

第一卷 走向存在之途:青年海德格尔的学术开端
第一章 圣性山民之子的“灵魂分裂”
第一节 青年海德格尔被抛于世中的无奈之境
第二节 早期学术缘起中的复杂构境点
附文:狄尔泰与他的历史解释学
第二章 青年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中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作为发生事件(Ereignis)的生命体验
第二节 构形与构序:现象学表象的秘密
第三节 此在的到场:雅斯贝尔斯人学的解构
第三章 生活现象学:没有亚里士多德的亚里士多德研究
第一节 活页:弱表现背后的强表现构境层
第二节 对哲学史与哲学的现象学先行追问
第三节 实际生活:在关涉性世界之中在此存在
第四节 悲情的双曲线:关系意义中的生活废墟
第五节 坏的意向性:此岸世界的灰暗生存
第四章 《那托普报告》:青年海德格尔第一次重要的学术表现
第一节 “何所向”:历史性解释的基始性构境
第二节 交道性世界:生命此在关涉活动中建构的环顾场域
第三节 交道性世界中的生命沉沦及反向运动之可能
第四节 本体论向存在论的拆解性转换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拆解式思想构境
第六节 亚里士多德文本的现象学阐释
第五章 “人”与此在:实际性的解释学
第一节 对象性本体论之解构
第二节 实际性的解释学
第三节 “人”与实际性此在的常人化夷平
第四节 “今日之今日的被解释状态”
第五节 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解释道路
第六节 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
第七节 实际生命:此在是一个在世界中的存在
第八节 意蕴:遭遇世界中的上手与在手
第九节 交道性操持:世界最后的遭遇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